冼星海诞辰100周年:用音乐作为抗战的武器

 惟瑞居士

文章最后更新时间:2016-03-18 14:03,由管理员负责审核发布,若内容或图片失效,请留言反馈!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在武汉只呆了363天,不仅掀起了惊天动地的抗日歌咏狂潮,谱写了数十首优秀歌曲,转变成了共产主义战士,还找到了心爱的伴侣。

冼星海(1905年-1945年)是广东人,从巴黎学成归来一直在上海以作曲为生。1937年日寇侵华全面展开,他于当年10月3日到达当时的抗战中心武汉。

来汉时冼星海33岁,那时他的主要心思都花在谱写抗日歌曲上,汉口老通城是他作曲的主要地点,著名的《游击军》就是在老通城后房里一气呵成的。时局的动荡和生活的漂泊使得他一直孤身一人。

文化名流钱亦石先生是武汉人,著名社会学家,中共党员。钱亦石的女儿钱韵玲当时在武汉第六小学任音乐教员,才19岁,是歌咏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她认识并崇敬冼星海,冼星海也认识她,但二人一直没有交往过。直到钱亦石先生1938年1月29日逝世,在2月27日的追悼会上冼星海才知道钱韵玲是他敬仰的前辈钱亦石先生的女儿。

这之后二人有了逐渐多的单独交往,感情发展很快。1938年7月20日他俩在文化人聚会较多的普海春(后为江汉路物资局招待所,当时是酒楼)举行了婚礼,来参加的有田汉等不少后来的文化巨匠。

1938年9月,武汉告急。10月1日,在八路军办事处的安排下,冼星海与钱韵玲双双离汉,奔向革命圣地延安。



冼星海生平

冼星海(1905-1945),广东番禺人,中国著名电影作曲家,音乐家。少年时代,他就非常喜爱音乐,在广州岭南大学时,参加业余乐队。1926年入北平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主修小提琴和作曲理论。1928年考入上海国立音乐学院。1930年赴法国,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和指挥,并且,在学习期间创作“风”一曲,受到巴黎音乐界的赞誉。

1935年回到上海,先后创作了影片《壮志凌云》中的“救亡进行曲”、《时势英雄》中的“运动会歌”、《青年进行曲》中的主题歌“青年进行曲”等,这些作品中他娴熟的运用了节奏技巧,表现出坚决果断,慷慨激昂的情绪,歌曲随影片响彻大河上下。之后,又写出影片《夜半歌声》(1937)中的“热血”、“夜半歌声”、“黄河之恋”,这几首抒情插曲,显示了他独具一格的作曲风格。

抗战爆发后,写出抗战戏剧《保卫芦沟桥》的主题曲,并且随演出剧团,赴各地进行巡回演出,走到哪里写到哪里,创作了近四百多首歌曲,每到一处都响彻着他创作的救亡歌曲。

1938年赴延安,任鲁迅文艺学院音乐系主任。在途中应贺孟斧之邀为影片《风雪太行山》谱曲。到达延安后,他一边教学,一边创作。写出《黄河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歌剧《军民进行曲》,《黄河大合唱》以深刻的主题,独特的艺术特征,成为他的一部杰作,在中国音乐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1939年又为纪录片《延安八路军》创作乐曲,以后赴苏联创作了《民族解放交响曲》、《神圣之战交响曲》。

冼星海是我国现代音乐史上一位卓有成就的作曲家,他与聂耳的电影音乐一起,构筑了中国电影音乐的骨架,他以澎湃的激昂,鲜明的民族特色,写出了震惊中外乐坛的音乐。是人民敬爱的音乐家,是中国电影音乐创业史上的先驱者。在苏联期间,因积劳成疾,于1945年逝世。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演示站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培训师工具屋

培训师工具屋V

聚焦你的特长,成为培训师,
感染和帮助到更多人。

30天更新
3335 文章总数
建站天数

最近更新

热门浏览

标签列表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