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首航600年祭

 惟瑞居士

文章最后更新时间:2016-03-18 13:48,由管理员负责审核发布,若内容或图片失效,请留言反馈!

□李雾

■在纪念郑和出航600周年的时候,笔者倒是希望,能有一些中国人,发掘出“宝船”制造工艺,民间集款,国家资助,建上两三艘,不单是沿着印度洋海岸航行,而且上大西洋练练,不作假,不舞弊,完全用郑和的技术,看看能不能绕过好望角,冲破险风恶浪直驶美洲。这才是令人信服的证明,即使不能证明郑和船队发现了美洲,至少也证明他们确实有这本事。回过头来再感叹中华民族失去了一次崛起的机会,才多少有了些科学依据。

今年夏天是“三保太监下西洋”600周年,各地正在举行多种纪念活动。一个掰开骨头都是亮闪闪老贫农本色的老大农业民族,大张旗鼓缅怀一位伟大的航海家,不由令笔者要发未来之遐想:难道,这个民族终于要抬眼望向海洋了?或者,仅是再次叹息一声“如果中国人发现美洲”?

在我们多姿多彩的先秦典籍里,并没有《奥德赛》般的海上纪行。就是展开瑰丽想像上天入地的屈原,也未曾一叩波塞冬的宫殿——这位希腊神话中的海王,居然还是马车发明者,古希腊人似乎相信,陆地和海洋的交通有着某种天然连接。大概要到唐代,中原王朝才真正面对海洋。但是,吐蕃的入侵,迫使已经征服朝鲜、正在经营东方的李唐帝王转回西部,对付逼近首都长安和祖宗庐墓的威胁。陈寅恪先生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指出,这是唐代历史的一个大关节。或许,这也是中国历史的一个大关节。

这样一个根在黄土地的民族,如何出得了郑和?

却原来,这位钦差总兵太监,本非汉家骨血。明军攻下云南,屠尽元朝官员,将他们未成年的子嗣去势留作仆人。换了现在,这是性质严重的虐俘案。但我们不能苛求古人,何况蒙古征服中国又何尝少杀人?郑和即是阉童之一,只是他运气较好,留在后来当了皇帝的朱棣身边,在宫廷内争中屡立大功并步步高升。郑和本姓马,这是色目人常见姓氏,郑和应是随着蒙古人来到中国的阿拉伯人(或波斯人)之后代。却原来,郑和天性中本有阿拉伯人的航海因子,他的祖父和父亲曾到麦加朝圣,幼年时早已听说过种种外洋传奇。却原来,郑和本是来自海外的奇才,又为汉家七次出海而去。

曾长期担任美国国会图书馆馆长、现已去世的历史学家丹尼尔·布尔斯廷(DanielJ.Boorstin)在其名著《发现者》(有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年中译本)中,讨论过其他民族没有发现美洲的原因。他拿来与哥伦布比较的,不是中国人,而是阿拉伯人。欧洲人之前,阿拉伯人才是海上雄主。布尔斯廷认为,阿拉伯人可以利用印度洋北部的季风海流,在适当季节,顺风顺水航行在从东非到南亚的广大区域。相对优越的条件,未能提供奋战大西洋恶风险浪的动力,阿拉伯人因此错失美洲。

坐过欧洲游轮的人都知道,在地中海拜访意大利和西班牙名城,船是很平稳的。一旦西出直布罗陀海峡,进入大西洋,驶向英国和法国港口,船就开始大幅度左右摇摆。如果想发现美洲,郑和的据说长达四十四丈、宽达十八丈的“宝船”,有什么妙策可以维持一个如此庞大的木结构的可靠坚固?“宝船”能否抵御大西洋的风浪?

有个中国出生、名叫加文·孟席斯(GavinMenzies)的英国人认为答案肯定。他在前年出了本书,标题就是《1421:中国发现世界》(有京华出版社今年5月引进的简体中文本)。1421即永乐十九年,郑和第五次下西洋。孟席斯自一张他认为在西方发现非洲南端的好望角之前就标出了好望角的海图得到启发,收集了一些其他海图和出土器物,再拉扯一堆人种、语言和动植物“证据”,断定郑和的船队在哥伦布之前六十年就已经发现了美洲。孟先生的论证方式令笔者失望。愚意以为,他那些解释起来摇摆幅度还要胜过大西洋航船的软“证据”,不妨让给中国人,这方面我们更有天才。担任过潜艇指挥官的孟席斯,应该追究实实在在的技术硬证据。孟先生毕竟只是出生在中国,他还不是中国人。

伦敦有座内容非常丰富的国家航海博物馆(NationalMaritimeMuseum)。笔者参观时,注意到西方十五世纪的帆船,虽然体型比“宝船”小,但技术上有一大不同。他们的桅杆分三节,下节顶端有个转动平台,比下节较细的上节插在平台里。就像棍子头上绑根筷子,但是筷子可以绕棍子转动。而中国的桅杆是直统统一根,上节和下节做出榫头嵌在一起,外面再加绳索或铁箍。“宝船”的帆是巨大的单张;西方的帆从上到下,小中大三张,分挂三节桅杆。单张的帆,顺着季风自然饱满强大。但是大西洋风向多变,要像著名航海小说《大白鲸》里描写的那样,一会儿升主帆,一会儿转三角帆,各张帆转成不同角度,利用它们的合力,航行在不同于风向的方向时,“宝船”是否足以胜任?毕竟,公认的郑和航线,仍在印度洋季风海流的范围。

(顺便比较一下:我国最大的港口城市上海,至今拿不出一座像样的航海博物馆。)以前读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他对马镫的叙述令人印象深刻。一只小小的马镫,使骑手得以平衡身体放手厮杀。马镫可以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负。马镫使骑兵登上历史舞台,取代了机动性较差的战车。不要小看马镫、桅杆接头这类似乎微不足道的技术小改进,它们带来过民族的命运大跃进。

有艘命名为“绿眉毛”的仿古木帆船,去年自舟山群岛朱家尖出发,去追寻郑和的足迹。但“绿眉毛”的长度只有“宝船”四分之一,宽度还不及一半,属于郑和船队里尺寸最小的“鸟船”。该船还装了柴油引擎,即便如此,“绿眉毛”也没有横渡大西洋的计划。

在纪念郑和出航600周年的时候,笔者倒是希望,能有一些中国人,发掘出“宝船”制造工艺,民间集款,国家资助,建上两三艘,不单是沿着印度洋海岸航行,而且上大西洋练练,不作假,不舞弊,完全用郑和的技术,看看能不能绕过好望角,冲破险风恶浪直驶美洲。这才是令人信服的证明,即使不能证明郑和船队发现了美洲,至少也证明他们确实有这本事。回过头来再感叹中华民族失去了一次崛起的机会,才多少有了些科学依据。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演示站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培训师工具屋

培训师工具屋V

聚焦你的特长,成为培训师,
感染和帮助到更多人。

30天更新
3335 文章总数
建站天数

最近更新

热门浏览

标签列表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